水是生命之源,是发展之基。海北藏族自治州位于青海省东北部,背靠祁连山、怀拥青海湖,总面积3.41万平方公里,水利事业的建设不仅是关乎民生保障的经济工程,更是促进民族团结、巩固社会稳定、守护生态屏障的重要基石。一项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,一座座防灾减灾设施,一次次河湖治理实践,正如涓涓细流,汇聚成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、共同繁荣发展的磅礴力量,生动诠释着“中华民族一家亲,同心共筑中国梦”的深刻内涵。
一、用心用力用情解决群众“急难愁盼”
青海省海北州作为民族地区,自然条件复杂,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,水利基础设施相对薄弱。解决饮水安全、防洪抗旱等突出问题,始终是保障海北地区民生福祉的重中之重。
(一)农村牧区饮水安全持续得到保障。近年来,通过实施“海北州藏区人畜饮水工程”“人畜饮水巩固提升工程”“农牧区供水保障工程”等一系列项目的实施,特别是在脱贫攻坚及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期间,将农牧区安全饮水巩固提升工程作为水利脱贫“牛鼻子”,全州偏远地区、农牧区彻底告别了“靠天吃水”、人背马驮的历史。清洁的自来水流入农牧户,不仅减少了水介传染病,解放了劳动力,更让各族群众感受到了党和国家的关怀与温暖,增强了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。全州共建成集中式供水工程179处(城镇管网延伸工程4处,千人工程72处,千人以下工程103处)。分散式供水工程共有5940处,解决了少数民族放牧因居住分散的吃水问题,海北州目前自来水普及率89.94%,供水保证率98%,水质符合《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》。
(二)防灾减灾设施筑牢生命防线。海北常常面临山洪、泥石流、干旱等自然灾害威胁。通过建设防洪水库、堤防护岸、蓄滞洪区、山洪沟治理等工程,以及加强水文监测预警体系建设,有效抵御了洪涝灾害侵袭,保护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。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建设则在应对干旱危机中发挥了关键作用,保障了基本生活用水和农业生产需求。近年来,已完成21条州中小河流的治理,治理河道380公里,重点加强了大通河、八宝河、黑河、布哈河、哈尔盖河等主要河道和易发洪灾的重点地区、重点乡镇防洪设施建设,全州修建堤防达415.8公里,重点乡镇修建排洪渠13.48公里,排洪桥梁7座。全州现有水库(水电站)18座,总库容217839.1万立方米。
(三)水利灌溉持续助力农牧民增收。农田灌溉得到了迅速发展,“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、项目县”等灌溉项目的实施,建成了中型灌区12处,小型灌区40处,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0.11万亩,全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32万亩。草原灌溉快速发展,灌溉面积为21万亩。
这些直击“急难愁盼”的水利工程,解决了各族群众最关心、最直接、最现实的利益问题,犹如纽带,将各族人民的心紧密相连,夯实了民族团结进步的民生基础。
二、生态环境保护,治水护水持续深化
海北是中国西部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,是青海湖和湟水河、大通河、黑河、石羊河的水源涵养地和发源地,维系着青藏高原东北部和河西走廊生态水系安全,以及控制西部荒漠化向东蔓延的天然屏障。近年来,海北水利事业始终坚持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理念,统筹水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,助力民族地区走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。
(一)河湖治理重现碧波清流。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,深入开展河湖“清四乱”等专项行动,有效解决了一批河湖存在的突出问题,2018年以来已整治河湖“四乱”问题141项,累计清除河湖周边垃圾2.8万余吨,清理河道管理范围内堆砂3500余吨,拆除涉河违规建筑物2000余平方米,清退非法占用河道600余米。牵头建立湟水流域市州际河湖管护联防联控机制和青海、甘肃、内蒙古六市县黑河保护联盟,并联合开展跨区域联防联控巡查,实现了河湖管护治理从“分段治”到“全域治”。海北各地因地制宜将河长制湖长制作为完善水治理体系,门源县将爱护河湖生态纳入“村规民约”。祁连县探索建立了黑河源头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协会,聘用负责人为“民间河湖长”,1000多名会员自愿担负起河道环境管护的先行者,有效提升了河湖周边生态环境。
(二)水土保持守护家园根基。在生态本就脆弱的高海拔地区,水土流失始终是威胁区域生态安全的重大问题。“十四五”以来,海北聚焦小流域水土保持治理,扎实推进综合治理工程实施。累计实施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9项,完成治理面积达120.17km⊃2;,累计完成工程总投资6447万元;从整体治理成效来看,我州水土保持率从2020年的77.54%提升至78.57%。持续呈现水土流失面积强度“双下降”态势,水土保持率持续进一步提升,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作取得显著成效。
(三)水资源优化配置促进可持续发展。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,通过建设包忽图水库、浩门水库及其管网工程,优化水资源配置,保障了海北地区城镇化,推动水上经济、林下经济等特色产业发展,严格落实生态基流指标,生态用水的合理需求,支持了绿色能源、生态旅游等产业发展,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。
水利与生态保护的协同推进,守护了海北州的绿水青山,转化了生态价值,增进了生态福祉,让各族群众在共享优美生态环境中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休戚与共、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。
总之,水利事业在海北州的蓬勃发展,以其逐步深化的的工程体系,有效解决了民生痛点,守护了生态绿线,促进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团结进步。